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股票配资规则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1966年9月10日夜,上海华园11号,京剧皇后言慧珠拉着11岁的儿子跪在丈夫俞振飞面前,哭着说:"孩子交给你了。"
俞振飞当场承诺:"我有饭吃,他就有饭吃。"第二天清晨,言慧珠自缢身亡。这个承诺,成了一个时代悲剧的起点。
展开剩余91%两个戏曲世界的碰撞融合
言慧珠生在1919年的北京,满族旗人,父亲言菊朋是民初四大须生之一。从小在胡同里长大,耳朵里灌满了京剧的锣鼓声。
俞振飞比她大17岁,1902年生在苏州,父亲俞粟庐是昆曲名家,自成一派。6岁开始学昆曲,14岁就登台了。
两个人的世界原本不会有交集,京剧热闹,昆曲雅致。一个在北京长大,一个在江南水乡。一个学的是梅派青衣,一个唱的是昆曲小生。
1943年,言慧珠在上海拜梅兰芳为师,梅兰芳一生收徒100多人,真正得到他真传的只有两个,李世芳和言慧珠。
俞振飞这时候已经在上海站稳脚跟了,他不光会昆曲,京剧也唱得极好,程砚秋、梅兰芳都和他合作过。在那个年代,能做到京昆并举的演员不多,俞振飞算一个。
1957年,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,言慧珠调到上海戏曲学校当副校长,俞振飞是校长。
这时候的言慧珠已经38岁了,经历过两段婚姻。
第一任丈夫是电影明星白云,好吃懒做,把她当提款机。第二任丈夫薛浩伟,比她小8岁,是个京剧老生。1955年生了儿子言清卿,孩子跟母亲姓。
言慧珠想学昆曲,京剧在那个年代受到冲击,昆曲反而得到扶持,她有远见,知道要给自己找条新路。
俞振飞成了她的老师,两个人开始在艺术上合作。1958年,他们一起改编《墙头马上》,俞振飞演裴少俊,言慧珠演李倩君。
戏里演夫妻,戏外也生了情。
华园里的三角恋与艺术野心
华园是言慧珠用唱戏赚的钱买的洋房,薛浩伟住在后楼,是言剧团的老生演员。
1955年,两人结婚生子,言慧珠对这段婚姻并不满意。薛浩伟太弱了,不是她想要的男人,她要强好胜,需要一个能在艺术上指导她的人。
俞振飞出现了。
薛浩伟经常外出演出,有一次从江西演出回来,在言慧珠床头发现了20多封情书,都是俞振飞写的。
薛浩伟后来回忆:"我两眼一黑,脑子一阵晕眩,信里写着'我们一度游园惊梦',还问'草字头有什么反应',草字头就是我的姓薛啊。"
薛浩伟气疯了,直接跑到文化局告状,接待他的领导拍桌子骂:"这个老色鬼,老毛病又犯了!"
言慧珠和俞振飞的事传开了。
其实这事怪不得俞振飞一个人,言慧珠也不是被动的,她开着车追俞振飞,在上海滩成了有名的段子。一个40岁的女人追一个快60岁的老头,确实够劲爆的。
1960年,言慧珠和薛浩伟离婚,两个月后,她和俞振飞结婚。
婚前俞振飞还担心过:"我们性格合得来吗?你好胜要强,我淡泊宁静。"言慧珠回答得很自信:"一软一硬,正好取长补短。"
两人年龄差距大,性格也确实不合。据许思言回忆,他们婚后经常吵架,后来干脆分居了。
艺术上的合作倒是不错,1963年,他们主演的电影《墙头马上》上映,获得好评。但私下里,这对夫妻已经名存实亡了。
1966年9月的十天惊变
1966年6月,风向突然变了。
言慧珠和俞振飞在学校里被贴大字报,身上前后都被刷浆糊,贴满标语。两个人垂着头在院子里站几个小时,接受批斗。
9月1日,造反派冲进华园抄家,从下午1点折腾到半夜。这帮人拿着棍棒,敲墙戳地板,凿穿屋顶,打碎花盆。
言慧珠藏得再深也没用,灯管里的钻戒,瓷砖里的美钞,花盆里埋的金条,18斤重的黄金,6万元存折,全被翻了出来。
这是她一辈子唱戏攒下的家当。
言慧珠瘫倒在地上,外面传来风声,要给她戴高帽游街。
9月9日晚上,言慧珠做了最后的准备。她到银行取出剩下的12000元存款,去医院配了一瓶安眠药。还想过跳楼,专门去国际饭店看了看,但西餐厅封了。
9月10日晚上,她把儿子叫到房间里,给了50元钱,一块小黑板,口袋里塞了一块手表。
"乖儿子,妈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,妈妈走后,你要听好爸的话。"
言慧珠哭着说完这些话,拉着才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来到俞振飞房间。
"扑通"一声跪下:"来,清卿,给好爸跪下。"
俞振飞看着跪在面前的母子俩。
"孩子交给你了,你要把他抚养成人。"言慧珠含着眼泪恳求。
俞振飞点了点头:"我有饭吃,他也有饭吃;我有粥吃,他也有粥吃。"
这是一个承诺,也是一个11岁孩子人生的转折点。
承诺与现实的残酷对照
1966年9月11日清晨,华园很安静。
保姆推开二楼卫生间的门,发出一声惊叫。
言慧珠脸色苍白,眼睛半睁半闭,穿着睡衣,一只脚穿着拖鞋,另一只拖鞋掉在地上。她挂在浴缸上面的横杆上,脖子上系着一条白绫。
那是她唱《天女散花》时用的道具。
11岁的言清卿成了孤儿。
俞振飞履行承诺了吗?
那个年代,俞振飞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,他要上班,要被批斗,要扫厕所,学校停课闹革命,言清卿没人管。
保姆年纪大了,管不了一个正在叛逆期的孩子。言清卿经常带同学到华园玩,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去卖,连俞振飞的衣服都卖了。
俞振飞的秘书许寅回忆:"俞先生提起言清卿三个字,嘴唇就发抖,神情恍惚。"
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抚养关系。
而且生父薛浩伟这时候在江苏,已经再婚,又生了3个儿子,他自己都养不起,哪有能力管言清卿?
言清卿后来写了一本书,叫《粉墨人生妆泪尽》。书里把俞振飞描述得很不堪,说他虐待自己,和保姆串通不给自己吃饱饭。
俞振飞的学生们不同意这种说法。昆剧大师蔡正仁说:"言清卿当时只是10岁的小孩,我们20多岁,看问题的角度肯定不一样。"
1980年,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做了调解。法律上明确言慧珠的遗产全部由儿子言清卿继承,同时结束了俞振飞与言清卿的继养关系。
这个调解书,实际上宣告了当年那个承诺的终结。
从1966到1980,整整14年,一个11岁的孩子变成了25岁的成年人。这14年里发生了什么,只有当事人知道。
2006年,言清卿从深圳回到合肥,和生父薛浩伟见面。父子俩都哭了,薛浩伟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,他的三个儿子作陪。
这是他们几十年来第一次团聚。
2019年,薛浩伟去世,享年92岁,俞振飞1993年就过世了,享年91岁。
当年那个跪在继父面前的11岁男孩,现在已经68岁了。
回头看这个故事,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,一个承诺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变形。俞振飞确实养活了言清卿,但这种抚养充满了无奈和痛苦。
言慧珠临死前的托孤,更像是一个绝望母亲的最后挣扎。她知道薛浩伟靠不住,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俞振飞身上。
但她高估了俞振飞的能力,也高估了那个时代的温情。
一个11岁孩子的童年就这样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了。无论后来他如何控诉俞振飞,这个控诉背后都是一个孤儿内心深处的创伤。
这就是1966年那个夜晚真正的悲剧,不是一个女人的死亡,而是一个承诺在现实面前的脆弱。一个母亲的托孤,最终成了一个孩子一生的痛苦来源。
参考资料:
澎湃新闻《母亲言慧珠与"好爸"俞振飞》- 言清卿回忆文章
上海文艺出版社《俞振飞传》- 官方传记资料
人民网文化频道《言慧珠:随戏而逝的"京剧皇后"》- 权威史料整理股票配资规则
参考资料:
澎湃新闻《母亲言慧珠与"好爸"俞振飞》- 言清卿回忆文章
上海文艺出版社《俞振飞传》- 官方传记资料
人民网文化频道《言慧珠:随戏而逝的"京剧皇后"》- 权威史料整理
发布于:福建省65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